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面对接京津冀 打造对外桥头堡
2023年初,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支持大同市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战略部署,这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后,省委、省政府结合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山西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的重大举措。大同经开区作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始终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对标对表国内一流国家级开发区,已经在全面对接京津冀上先人一步,同时,在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全面对接京津冀的新思路新任务,力求抓住主动融入的“着力点”,找准区域协同的“小切口”,探究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开辟全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桥头堡的新局面。
新使命新任务
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大同市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意见》,结合大同紧邻京津冀等比较优势,明确了“八地”战略定位,分别是首都产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地、京津冀数据和算力服务地、京津冀文旅康养首选地、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基地、京津冀优质劳务输送地、拱卫京津冀生态涵养地。同时,《意见》提出大同要在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柔性引才用才、信息数据服务、旅游休闲消费、物流设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同经开区将紧密结合《中共大同市委关于融入京津冀的实施意见》,瞄准先进制造业赛道,推动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水平提升,全面强化与京津冀各方面的要素对接,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承接京津地区产业外溢方面有所作为,在引才用才、营商环境方面进行有效探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果,全力打造以工业制造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
狠抓招商引资 筑牢产业体系
学习借鉴外部优秀经验,以产业链“链长制”和专业镇为抓手,用好“12种招商方式”,持续做强现代医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领域上下游链条及关键环节梳理,着眼“龙头+配套”“数字技术+制造”“研发孵化+生产”“存量企业+增量扩产投资”等方面,找准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合作的契合点、共赢点,大力吸引相关企业来同考察投资。利用好现有的标准化厂房资源,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初创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接,大力招商,有效承接相关地区产业溢出。通过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链接国家级行业协会、国内外头部企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现代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建设承接北京市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进智造基地。利用好大同国际陆港“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名片,持续引入外贸加工、特色农业等类型项目,建设运营北方预制菜产业园,积极融入全国大市场供应体系,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和外贸中转站。
聚焦科技创新 营造活力氛围
积极加强与省级部门的沟通,申报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围绕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基地,夯实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载体,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定期组织科技成果路演,促进更多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高水平科技成果两地产业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孵化服务团队或平台公司的专业化运营体系,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成机制,试点技术成果转化协议定价模式,推动关键、重大技术成果在经开区实现产业化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和科技转化人才服务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宣讲,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到位。
重塑营商环境 实现市场对接
加快“智慧经开区”建设,与京津冀地区同步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配合构建全市制度型开放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完善质量管理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大同经开区精品”公用品牌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外商准入和投资服务体系,以工作专班机制抓牢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对标先进,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承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配合全市融入京津冀营商环境一体化框架协议,建立统一市场准入服务系统,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注册登记无差别,实现信用标准互认、信用信息共享。围绕项目从签约落地到生产经营全阶段,推出“全生命周期服务套餐”,政务服务事项并联审批,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口发证”“一件事一次办”。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坚持“最少审批,最多服务”原则,将能承诺事项全部承诺,实现“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标准地”出让从工业用地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全代办”从项目建设周期向企业全生命周期延伸。增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强化要素保障 提升管理水平
制定适合经开区的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机制、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促进产业承接转移的支持政策。依托现有国家级开发区招牌,共建省际合作“飞地园区”,强化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管理等核心要素配套转移。探索“园中园”管运分离模式,以企业负责园区开发、运营和管理,政府制定出台园区给予土地出让、投资补贴等支持政策,提升园区开发运营效率和产业发展外向度。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方式,持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精准引育一批急需的高端创新团队,形成人才工作矩阵,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人才聚集地和京津冀优质劳务输出地。加强校地合作,聘请兼职顾问和星期天工程师、星期天院士、星期天高级技工,力争提高行业的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强化园区内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提高各个企业间的粘合度,增强园区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建立健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挥“政府基金+投资机构+产业项目”的精准招商作用,形成以财政资金作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部门为依托、社会资金及市外资金为补充的产业扶持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跟进,打造“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助力经开区新时代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