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山西 > 县域 >

临猗县推动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小冬枣做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4-05-30 14:59:07 | 来源:山西日报 | 作者:周新红 张新征 | 责任编辑:赵彦

初夏的五月,走进临猗县的冬枣园里,鲜脆的冬枣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  

临猗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鲜食枣生产基地。全县枣树面积20万亩,其中冬枣面积18万亩。涉及9个乡镇70多个村,鲜枣年产量6亿斤,总产值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冬枣已成为该县农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成为助力全县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冬枣产业的“三级跳”

临猗土地肥沃,酸碱度适中,雨量充沛,有着栽植鲜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该县冬枣产业的推进历史,却经过了三次“跨越式”发展。  

枣业从无到有的“跨越”。20世纪90年代初期,临猗县以粮棉种植为主,为了探求致富门路,解决群众没钱花的问题,庙上乡干部群众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推动下,结合涑水河畔土地盐碱性高的客观实际,选取了鲜枣作为主导作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短短几年时间,临猗梨枣栽植面积激增,成为“全国梨枣第一县”,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成了临猗县枣业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跨越”。

梨枣栽植面积有了,但因为品种单一导致上市集中,进而拉低销售价格。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临猗冬枣产业开始了第二次“跨越”——品种从一到多。  

2000年前后,临猗县委、县政府立足鲜枣产业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提升,调整品种结构,推进鲜枣业做大做强,组织枣业带头人从全国百余个品种中优中选优,形成了以子弹头、爆米花为代表的早熟品种,以临猗梨枣为代表的中熟品种和以冬枣为代表的晚熟品种的合理格局。品种的合理搭配,延长了货架期,货架期从1个月延长到3个月,打破了由于品种单一、集中上市而导致价格受限的瓶颈,这是枣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种植面积有了,资源品种有了,但冬枣产业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鲜枣在成熟前后因雨水较多导致枣果开裂,严重影响销售价格。问题倒逼思路,思路引领跨越,这就出现了临猗冬枣产业的第三次“跨越”——设施大棚从无到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临猗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枣农外出学习,提出“一年示范建基地,二年推广成规模,五年立争全覆盖”的设施大棚发展方向。相对于普通种植模式,设施大棚具有稳固、透光、保温、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几乎解决了冬枣碰到的所有问题。但相对较高的前期投入,让许多人犹豫不决。面对这一问题,主产区庙上乡党委、政府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一方面,与县农商行沟通,以平时10倍的贷款投放量助力设施大棚建设;另一方面,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干,依托鲜枣合作社,打造一批高标准设施大棚示范园,依托枣农田间培训学校,培养一批枣业种植技术带头人。用“头雁效应”,激发全乡枣农设施大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产区庙上乡已搭建坑棚、暖棚、春棚、雨棚等各类设施大棚6万余亩,不同类型的设施大棚,棚内枣树生长温度不同,拉长了鲜枣的上市期,从6月到11月整整6个月的销售期,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枣业发展的第三次“跨越”。

四大举措助力产业发展

有产业,有市场,有效益。面对冬枣产业发展的良好战略机遇,临猗县委、县政府紧抓不放,结合该县冬枣产业发展的实际,深入推进“临猗冬枣”质量提升和品牌保护,通过四大举措让临猗冬枣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临猗立足县域鲜枣的种植优势,全方位推动“南果”发展战略实施,坚持标准、品牌、品种、品质齐抓共建,制定了《设施冬枣生产技术规程》市级地方标准,成功申报“临猗冬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科学规范“临猗冬枣”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选育出“猗冬1号”“临冬2号”优良冬枣品种,大力推广实施鲜枣六项高新管理技术。县委、县政府2019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五届鲜枣文化节,不断提升临猗冬枣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与山东省沾化区、陕西省大荔县共同组建了“中国优质冬枣产地联盟”。

临猗冬枣产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得益于该县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强有力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党建引领,枣业富农”目标,通过组织引领、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跟进,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临猗冬枣”发展的方向指导,推动“临猗冬枣”产业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车道。全县冬枣种植专业示范社186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7个;冬枣家庭农场52个,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

坚持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县校合作,2022年与河北农大、山西农大合作共建临猗冬枣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集聚整合技术和人才优势资源,打造临猗冬枣产业竞争力。组建人才队伍,强化技术培训。组建省内外科研单位、教授专家和该县乡土专家技术服务团队100人,积极推广成果转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和技术咨询,每年培训20次以上,培训枣农5000余人次,辐射带动2万余人,持续增强枣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引领产业不断升级。  

坚持统筹推进。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管理,加速建设“临猗冬枣”产业发展顶层架构,全面强化行业规范、市场管控和宣传引导,围绕“品质、绿色、安全”目标,持续开展冬枣质量安全和品牌保护专项行动,提高全体枣农和市场主体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

坚持市场主导。临猗枣农文化水平高,接受新技术快,创新了“前店后仓+枣农”的农村电商模式,实现了在北京、深圳等28个大中城市全网销售。在出口创汇方面,临猗冬枣出口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迪拜等12个国家,年出口1600吨,出口创汇2200万元。全县鲜枣产地交易市场达19个,构建集产品集散、中介服务、网上交易、电子汇兑、饮食住宿等为一体的规范化、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的鲜枣交易集散市场,每年数以万计的客商前来临猗定点采购,构建起鲜枣分拣、包装、销售完整的市场体系。

冬枣产业形成五大特点

“近年来,临猗县立足县域鲜枣的种植优势,全方位推动‘南果’发展战略实施,制定了全省首个‘设施冬枣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实施六项鲜枣高新管理技术,科学规范‘临猗冬枣’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成功申报‘临猗冬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断做优做强鲜枣产业。如今,冬枣已经成为全县继苹果之后又一新的支柱产业,特色明显。”临猗县林业局局长杨虎说。  

据介绍,当前临猗冬枣产业形成五大特点:一是栽培历史早。据《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枣树在临猗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过去主要是零星栽植。20世纪80年代初,探索创新“酸枣育苗、蜡封接穗、矮化密植”三大技术,开始田间栽培。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临猗冬枣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二是设施面积大。设施栽培是冬枣生产的突破性技术,具有防冻、防雹、防日灼、防污染、提前上市、拉长货架期等多项功能。全县冬枣设施大棚总面积发展到11万亩,占鲜枣面积的55%。三是品种优良。全县栽植枣树面积20万亩,经过多年优选,临猗冬枣面积18万亩,有早脆王、爆米花、东朝芽枣等四大品系20多个品种共2万亩。目前品种结构合理,临猗冬枣通过设施栽培,货架期由两个月拉长到8个月,从6月份持续到春节前后,长时间占据了市场制高点。四是管理技术优。临猗冬枣的发展,得到了中国农科院、中国红枣协会、山西农科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制定了运城市地方标准《设施冬枣生产技术规程》,以标准化的管理技术,引领打造庙上、牛杜等万亩高标准冬枣示范园区;大面积推广六项高新管理技术,推广无公害生产、设施化栽培,打造绿色安全临猗品牌。五是产业效益好。全县冬枣总产值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从事枣产业近6万人。

产业壮大让更多农民受益

临猗冬枣产业做大做强,全县从事枣产业的近6万人成为这项富民产业的直接受益者。  

临猗县庙上乡薛家庄村村民孔创业埋头种植冬枣5年,去年开始,他把发现的冬枣新品种龙蟠冬枣正式上市销售,便受到市场热捧,一个枣子卖到了3元钱的高价格,平均亩收入达到5万元。孔创业的故事是当地农民种冬枣致富的一个缩影。

庙上乡是临猗县冬枣主产区,全乡90%以上的耕地种植枣树。据统计,2023年庙上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的一倍。枣产业的蓬勃发展,辐射带动物流、餐饮等服务行业持续增收。  

庙上乡南贯底村枣农李魁采用“以地养地”、分批投资的办法,将原有的大田冬枣升级成竹竿棚设施冬枣,后来升级成钢架单膜棚,现在正考虑升级成更高级的钢架棉被棚。他还承包了其他村民的12亩枣园,改造成水泥桩棚,收益颇丰。去年他在县城买了138平方米的楼房,首付25万元,用的就是卖枣挣下的钱。

种枣获利后到城里买房买车,在庙上不算新鲜。李魁说:“我们村在村里干的人80%都在城里买了房。”  

不仅仅是当地农民,因为冬枣产业的兴旺,临猗县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到种冬枣的行列中。

27岁的滕川曾在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系就读,2016年毕业后进入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工作。2019年他还被评为“2018年度先进工作者”。就在村民们都以为他会留在运城市时,滕川却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庙上乡张庄村,加入种枣的“大军”中。回村后,他随父亲参加合作社的运营和管理。2020年,他将300万公斤的冬枣卖到南方省份。2021年,在他与合作社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向泰国、越南等国家出口冬枣约40万公斤。  

36岁的李振,回乡后承包土地66亩种植冬枣,如今已是庙上乡鲜枣协会的会长;33岁的杨盼龙,回村创办了山西旭日如宏枣业有限公司;38岁的程泽刚,2022年回乡创立了庙上乡山西晴罡枣果管理服务中心。年轻人的不断加入,让冬枣产业越来越旺,大家钱包变鼓了,心里更踏实了。

如今,庙上乡的冬枣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全乡冬枣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链条上不仅有众多的种植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以段龙刚为代表的加工销售环节投资人,还有人数更多的务工者。不管身处产业链条的哪个位置,他们都分享着整个产业发展的红利,“能挣下,有钱花”成为他们共同的感受。  

据了解,目前临猗县拥有涉枣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在全国设有1000多个销售网点。临猗鲜枣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6.3%,排名第三,产量占全国的26.2%,排名第二,全国鲜枣市场占有率达25%。

冬枣产业提质再出发

今年以来,结合全县冬枣产业现状,临猗县委、县政府在冬枣标准化生产上,推广生产标准、技术服务、农资供应、质量检测、包装品牌、市场销售“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助力冬枣产业提质再出发。  

该县坚持“政府引导、主体实施、群众参加”,以临猗冬枣主产区庙上乡为核心,在张庄村打造1个3000亩的冬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庙上乡18个行政村各打造1个“六统一”示范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打造N个“六统一”示范园,用两到三年时间,带动牛杜、嵋阳、七级、东张等主产乡镇实行冬枣标准化生产。

所谓“六统一”,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包装品牌和统一市场销售。  

统一生产标准,即建立健全临猗冬枣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设施大棚建设标准、冬枣生产田间管理标准,根据不同结构设施大棚,科学制定采摘时间,建立商品枣分级分类商品标准;优化调整冬枣设施结构,通过政策项目资金,促进防雨棚、简易棚提升改造为标准化设施大棚至少5000亩,扶持带动建设温室大棚100亩,打造一个3000亩的集中连片标准化示范园。

统一技术服务,即组建县乡技术专家推广队伍、乡土专家队伍、合作社技术服务专业队伍三支推广队伍,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同时搭建一个推广平台,定期发布枣业技术服务指导视频和产地行业权威信息。  

统一农资供应,即示范基地所属合作社对接生产厂家,集中统一采购,实行化肥农资的“统一品类,统一定价,保证质量,保证安全”;持续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

统一质量检测,即制定商品化冬枣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临猗冬枣县乡质量检测体系,强化市场交易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宣传震慑,打击违规交易行为。  

统一包装品牌,即合作社统一使用“临猗冬枣”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包装标识,坚持精品定位,扶持指导示范基地冬枣产品提升包装设计水平,根据分类分级商品冬枣标准,设计简洁、大方、精美的包装,提升产品形象。

统一市场销售,即建设交易市场,积极对接大型商超,大力发展订单式销售模式和直播带货,助推农产品增大流量,提升销量,扩大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  

该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临猗县将充分利用临猗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探索新途径,持续推进鲜枣智慧生产基地、周年供应基地、三产融合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打造鲜枣产业4.0版先行典型示范区,实现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周新红 张新征 姚锐君 王青玉/图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分享

x